html模版對話普通高中教育


圖一:1870-1980年美國中等教育的兩次轉型.分別是:“—”代表14-17歲適齡人口高中毛入學率,“—· ”代表18-21歲適齡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和“———”代表估算值。數據來源:《1959-1960美國公立教育的進步》、《歷史數據》、《資料手冊》

謝維和

圖二:中國高中與大專院校招生的歷史比較

霍益萍

翟博

張民選

張民生

賈煒

顧宏偉

編者按高中教育改革是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而定位問題又關涉高中教育改革發展的整體走向。近來,清華大學謝維和教授先後在中國教育報刊發瞭兩篇文章,提出高中教育的新定位。他認為當前高中階段的教育實際上已經具有瞭大學預科的性質,成為瞭高等教育的準備和預備。隨後,中國教育報教育科學版組織瞭高中教育改革與發展系列談,在國內教育界引起瞭很大反響。鑒於高中教育定位問題的重大現實意義,5月12日,中國教育報理論文化中心和上海市金山區教育局聯合主辦、金山區高中校長專業委員會承辦的“新時期高中教育定位與發展研討會”,邀請近300名專傢和一線教育工作者共同直面高中教育發展的現狀與困惑。與會者對高中教育的定位、多樣化發展等問題進行瞭多角度剖析、對話,並提出瞭建設性意見。本刊特刊登研討會上專傢意見,供大傢分享。

教育前沿

中國的高中教育是否正在發生轉型

——三論高中教育的定位及其改革

■謝維和

高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包括課程與教學的改革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與創新人才的培養等,往往都與高中教育的定位有關,而所有這些都取決於我們對高中教育發展規律的認識。

高中教育定位的三個主要矛盾

在上個世紀,中等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發展成為一種大眾教育。但是傳統中等教育理念的不斷反彈,導致它的角色和特征的不確定性。法國著名教育社會學傢塗爾幹在《論法國中等教育的形成和發展》一文中說,法國中等教育已成為“一個理智上的迷途羔羊,一方面過去的中等教育正在死去,而未來的中等教育還沒有形成,其結果是,中等教育曾經擁有的活力與生氣差不多也喪失殆盡”。

到底高中教育有一些什麼樣的矛盾呢?2008年英國出版的《ROUTLEDGE國際教育百科全書》概括瞭近年來中等教育定位中所涉及的三個主要矛盾。第一,精英性與大眾化之間的張力與矛盾。第二,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課程的張力與矛盾;第三,終結性與預備性教育之間的張力與矛盾。這也是高中教育在精英與大眾取向之間沖突的重要表現和主要矛盾。如果大多數學生將高中教育作為教育生涯最終目的地,高中是終結性教育;如果為以後在大學或者其他學校機構學習作好準備,高中則是預備性教育。

因此,高中教育的關鍵問題是如何適當滿足不同類型學生的需要,或者說在課程和考試中滿足學術性與非學術性的不同需要。所以,有的學者認為這些矛盾和沖突構成瞭“一個世界范圍內沒有解決的高中問題”。

美國高中教育的兩次轉型

美國著名社會學傢、教育學傢馬丁·特羅(Martin Trow)1961年發表瞭《美國中等教育的第二次轉型》。馬丁·特羅是世界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的提出者,他對於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研究是和關於中等教育的研究結合在一起的。他講到,美國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瞭一場關於教育的討論,討論的根本問題是高中的定位。(參照圖一)

馬丁·特羅認為,歷史上美國高中發生瞭兩次轉型。1870年,美國共8萬學生在各種高中註冊,其中大多數是學術型高中,公立高中僅500所左右,且集中在東北部。高中毛入學率僅為2%,而且,大部分學生是希望上大學的。這個階段的高中教育屬於精英型的預備性教育。

1870年以後是美國高中教育的第一次轉型,從精英型的預備性教育轉向大眾化的終結性教育。在1880年到1930年的50年中,公立高中學生數量基本上每十年翻一番,從11萬人發展到接近450萬人,且學生群體具有瞭多元化特征,許多來自貧窮傢庭和移民傢庭。而在這個階段,高等教育的發展是比較緩慢的,絕大部分高中學生畢業後要離開學校,走進社會與職場。

從1940年起,更加準確的是二戰以後,大眾化高等教育快速發展,在校生數量持續增加,並且達到瞭大眾化的水平。而中等教育(14—17歲)學生數量幾乎飽和,其中大部分高中畢業生要上大學。這時,美國高中教育發生瞭第二次轉型,即從終結性的中等教育體系向大眾化的預備性體系轉變。

馬丁所提出的美國中等教育的第二次轉型,並不意味著所有學生都準備上大學,仍然存在少數終結性教育的學生。這也是轉型所產生的新問題。而且,由於第一次轉型所涉及的學校與規模的增加,第二次轉型涉及的是學校與教育模式的轉變,所以,第二次轉型比第一次轉型更困難。

美國學者約翰·G·理查德森在《教育社會學手冊》一書中說道:“特羅所謂的第二次轉變,即中學的課程內容與教學法必須適應高等教育預科的要求進行重新改組。”

中國高中的歷史發展與現狀

參考馬丁的研究模式,根據《中國教育年鑒1949—1981》、《中國人口統計三馬達電動床價格年鑒1991》、《中國統計年鑒2011》等提供的相關數據,以1949年到2010年中國的高中學校與大專院校的年度招生數量和年度在校生數量的對比進行分析和說明(參照圖二),可以發現,與高等教育發展的比較,中國高中教育的發展軌跡與美國的情形,包括變化的趨勢及相應的階段性,都存在非常大的相似性。

1949年到1968年,中國高中教育基本上是一種精英型的預備性教育,功能主要是為學生上大學作準備。

1968年前後是中國高中教育模式的第一次轉型,即從精英型的預備性教育開始轉變為大眾化的終結性教育。高中學校的數量與高中的招生規模都呈現出非常大幅度的增長與擴大,而在同一個時期,中國高等學校的數量以及招生和在校生數量的增長率,仍然保持在一個非常低的水平上,兩者出現比較大的差距。需要說明的是,1968年到1999年中國高中教育呈快速增長但有一定波動的特征。例如,“文革”期間高中教育所出現的各種非正常現象。這期間高中主要功能是為年輕人走上社會作準備,為大學輸送生源隻是非常次要的功能,人數也非常少。

這個大眾化的終結性教育模式一直持續到1999年至2002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5%,即自1999年開始的大學擴招後的第四年。

從2002年起,中國高中教育發生第二次轉型,高等教育通過擴招進入大眾化發展階段。在2002年,普通高中招生676.7萬,高校招生320.5萬;到2010年,高中招生836.2萬,高校招生661.7萬。高中在校生數量在2007年達到頂峰,但其招生數量從2005年開始緩慢下滑。當前的生源減少是剛性減少,即絕對人口的減少。由此,高中畢業生的升學率不斷攀升,在2011年已經超過70%,並且大有繼續升高的勢頭。絕大部分高中畢業生獲得瞭上大學的機會。

高中教育發展的規律

通過以上研究,我們得出一些初步結論:

1.高中教育發展存在自身的客觀規律,到目前為止,高中教育的發展規律初步表現為三個階段:

一是精英型的預備性高中教育,滿足社會中一小部分人的需要,本身並不具有獨立性,並且以為高等教育輸送生源為主要功能和目的。

二是大眾型的終結性教育,在高等教育仍然處在精英型階段、發展較緩慢時,高中教育規模迅速擴大,並且獲得瞭越來越大的獨立性。以生活教育、工作教育,為社會和經濟發展提供人才為主要功能和目的。

三是大眾型的預備性教育,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與普及化的過程中,高中教育穩定發展,在保持獨立性的同時,主要功能轉變為為學生接受高等教育做準備。

2.影響高中教育發展不同階段的兩個主要變量:

第一,毛入學率,即反映高中教育適齡人口接受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適齡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根據馬丁·特羅的觀點,毛入學率為15%是一個節點。

第二,高中畢業生升學率,即反映高中畢業生群體中上大學的比例。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60%左右的升學率可能是一個節點醫療電動床評價

因此,可以初步認為,中國高中教育的發展也的確存在這樣的兩次轉型,而且目前已進入從大眾化終結性教育向大眾化預備性教育的轉型過程。在這個轉型過程中,我們同樣存在如何對待少數不能上大學的學生的問題,也同樣存在第二次轉型中模式變化的困難,而且,還具有一些中國特色的矛盾與挑戰。但它們同樣都是高中教育發展中的問題與困難。 (作者系清華大學教授)

再談普通高中的定位“基礎+選擇”

■霍益萍

謝校長談瞭美國高中兩次轉型的歷史,同時以此為分析框架,提出中國高中發展也正在進入第二次轉型。我不同意這種看法。首先,1967年高中學生數量增長,是“文革”中把辦職業中學看成為資產階級培養馴服的奴隸,於是把所有的職業中學都改成普通高中所致。因此,這一增長高峰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轉型。其次中國高中的發展起步和美國不同,主要受高等教育的帶動,高等教育擴張以後中等教育成為制約高等教育的瓶頸,所以高中教育在1995年,尤其是2002年以後開始突飛猛進地發展。按我的理解,中國的高中教育,直到今天根本沒有出現第二次轉型,而是正處在第一次轉型中。

中國教育報提出“高中教育定位”問題以後,各位專傢發表瞭很多意見,為方便討論,我想首先要把問題理清楚,即“大學預備教育”到底是什麼內涵?

首先,高中教育有三種功能:基礎教育、職業準備和大學預備教育。無論是中國的學者,還是世界的學者,大都這樣提及。現在的分歧是,高中教育是到底跟大學預備教育聯系多一點,還是跟基礎教育聯系多一點。這是我跟謝教授意見不同的地方。即便如此,我們都沒有排斥另一方面,謝教授認為高中教育是大學預備教育,沒有排斥其綜合素質教育功能;我談高中教育是基礎教育或是綜合素質教育,也絕沒有排斥其大學預備教育功能。這是我們共同的地方。

其次,什麼是預備教育?大概有三個內涵。第一是在高中和大學當中設立一個獨立的學段——預科。第二個是講高中和大學的銜接,我同意要加強銜接的觀點,但我認為“銜接”討論的不是高中性質問題,而是高中和大學的關系問題。第三個是指“一種為接受高等教育而需要的教育,是以接受高等教育為目的的普通教育”。我理解,最後的表述是謝教授的本意。

第三,是否高中生升入大學的人數多瞭,高中就應該是大學預備教育?我們不妨看一下,經合組織(OECD)國傢1999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遠遠超過中國,當時他們的高中是怎麼定位的?法國說,高中應該培養學生成為積極的、團結的公民。日本說,高級中學是在作為普通中學基礎上,廣泛進行的普通教育和專門教育的中等教育機構。1997年美國說,中學教育要為所有的學生達到富有一定挑戰性的學業標準,為他們成為有責任的公民繼續學習和富有產出性的就業作準備。由此可見,高考升學率不是高中教育定性的唯一標準。盡管有的地方現在已經有70%的學生可以升入大學,但是它不能改變高中這個學段的基本性質。

既然這樣,怎樣為高中定性?

第一是社會的需求。“21世紀技能”最能反映我們這個社會對人的一個基本的要求。這些技能當中,許多不是學術性的,卻是高中必須完成的。

第二是教育的屬性,20世紀末最偉大的貢獻就是提出終身教育的概念。終身教育幾個最核心的觀點中,第一個就是反對把教育作為經濟發展的工具,強調教育的核心是為瞭人的發展;認為每一個學段的教育都不是終結性的,都有它獨特的價值,不是單純地為上一學段作準備的。

第三是高中的培養目標,剛才我們看到,發達國傢在確定高中目標時都強調培養什麼樣的公民。關於高中定性問題,2000年教育部已經有瞭明確規定:普通高中是在九年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面向大眾的基礎教育。我認為這個定性是非常正確的。

第四是學生的需求,“以學生為本”。高中生有種種成長煩惱,這是除瞭學術性課程以外,高中教育必須進行指導和予以加強的。

當判斷高中性質的時候,我們必須回答兩個核心問題,這個時代需要什麼樣的公民,而什麼樣的教育可以幫電動床評價助學生成為這樣的公民,即便如謝教授所說,高中是一種預備教育,我想它是更廣意義上為人生作預備的教育,而不是單純的大學預備教育。

除瞭強調基礎以外,我之所以要講關註選擇,原因有兩個。

第一,高中在快速發展當中,尤其是2002年至2008年,高中已經從2000年的1200萬人,增長到現在的2400多萬人。在這個過程中,地方政府推進高中發展的思路大多還是延續義務教育的推進思路,一刀切、統一化、標準化,所以才會有今天高中出現的種種怪現象。我們必須找到高中和義務教育不同的地方。

第二,《綱要》提出的高中三大任務中有一條是“花蓮電動床高中多樣化”。多樣化將會對學校類型、課程結構、教學組織、教學管理等提出新要求。對於學校來講,所謂多樣化,其主要任務是提供選擇,提供選擇的機會、內容、時空等。而對於學生來講,是要學會選擇,即明確我是誰,我想幹什麼,我能幹什麼,我現在應該怎麼做。選擇在高中屬於學習范疇,是學生成長的需要、成熟的標志。

最後,我認為高中的性質應該是基礎+選擇。根據這一性質定位,高中的任務應該有三,一是完成普通教育,二是造就健全國民,三是幫助學生完成初次選擇。(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普通高中教育研究所教授)

專傢觀點

中國教育報總編輯翟博

高中改革是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高中教育改革是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與基礎教育領域其他學段相比,高中改革與發展面對的情況更加復雜,面臨的問題更為多樣,社會上對一系列教育熱點問題的看法都直接或間接地與高中教育有關。高中上接高等教育,高中教育改革涉及高考改革、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改革等社會高度關註的敏感話題。高中下接初中教育,高中課程教學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定位的變化等,也將直接影響初中、甚至小學的改革,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高中教育是基礎教育改革的牛鼻子和制高點,抓住瞭高中教育改革,我們就抓住瞭基礎教育改革的關鍵。

高中定位問題是高中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之一。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高中教育要完成三項改革任務,第一是加快普及,第二是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第三是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三項任務都與高中定位息息相關,尤其是第三項,如果我們對高中定位問題沒有深入的認識並達成共識,普高的多樣化發展就會面臨困難。

高中教育定位問題是一個重大的現實問題,直接關系到普通高中的發展方向。

上海師范大學校長張民選

高中要為終身學習創造條件

人類很奇怪,最初先有大學、小學,沒有中學。大學和小學在我國的定位很清楚,已經有幾千年瞭。

1897年,盛宣懷在上海辦瞭南洋公學,分三個院,小學院叫外院,大學院叫上院,中院就是我們現在意義上的中學。1898年,《京師大學堂章程》把學校分成大學堂、中學堂、小學堂。這樣,中國教育才開始有瞭小學、中學和大學三個學段。

再看看世界,同樣先有小學、大學,後有中學。傳教士們要老百姓都能夠信上帝,於是就有教會的所謂學校。要培養在教會裡教書的人,於是就有瞭修道院,後來發展為大學。16世紀以後,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小學和大學教育之間出現脫節,中學應運而生。

1996年聯合國發佈瞭《學習:財富蘊含其中》,裡面很重要的一章就是中學教育,人們把所有的批評都放在中學教育當中,因為人們希望通過高中教育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因為很多制度上的安排不能如願。今天應該怎麼看高中教育?我想,最重要的是讓所有的孩子都有終身學習的條件。知識經濟來臨以後,人們一生當中換多種工作。在這種情況下,高中還是一種終結性的教育嗎?它難道不該為未來的成年人不斷轉化工作打下基礎嗎?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創造條件嗎?這些我們都要考慮。

上海教育學會會長張民生

要在宏觀層面思考高中定位

我認為應該在中國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中思考高中定位。高中教育是我們國傢教育正規體系中的一段,屬於中段,中段不硬的話,上面(高等教育)不硬,下面(初中)也不硬。高中教育不能僅就自身的發展考慮定位,還要放到整個教育發展中去談定位問題。

還應該在國傢的經濟發展中去思考高中問題。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教育之間的密切聯系,不僅南投電動床體現在經濟社會的發展為教育提供條件,更重要的是,人才要為經濟、為國傢創造財富。中國要做制造大國,那麼就需要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專業人才。中國要從人才大國轉向人才強國,就需要人才結構發生相應的變化。這馬上牽動著整個的基礎教育,包括義務教育、高中教育,牽動著高等教育甚至整個教育系統。

除此之外,還有幾個因素也是為高中定位時需要考慮的。如地區差異、高等教育發展規模、大學預科的定義等等。高中階段是一個人個性形成的關鍵時期,高中教育要以人為本,定位在讓每個孩子有充分的發展,既要有要求也要有選擇,還要有多樣化、有特色。

上海市金山區副區長賈煒

高中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龍頭

高中教育處於基礎教育龍頭的地位,至少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它引領著基礎教育價值觀、質量觀、評價觀的形成。基礎教育處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信息化時代和市場經濟時代,同時也處在終身學習時代。衡量高中教育價值始終不能忘掉一條,就是能為一個人終身學習能力和素養的培育打下瞭多少基礎。

第二,它是為學生終身發展理念的重要引領者。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教育教學規律。我們現在講要辦創新型、實驗型高中,我覺得太晚瞭。一個孩子的想象力是從小就開始的,畢加索說,他老的時候一直在想象3歲的孩子是怎麼畫畫的。高中要順天性而教,愛護好學生的個性,在天性中找到學生的天賦,才有可能把他培養成一個天才。這樣高中才可能更富有特色。

第三,它是推進基礎教育改革的龍頭。一定要從高中的分層教育向分類教育轉變,當初中生能夠根據自己的潛能選擇不同類型高中的時候,高中改革的氛圍就會出現,高中的多樣化、特色發展才真正有一種良好的氛圍。

上海市金山區教育局局長顧宏偉

高中是基礎又是預備

金山區的高中在新時期的發展目標是“多樣特色,培育創新”,具體內容是,加快高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步伐,探索新形勢下推動高中教育改革的新模式和新機制,促進高中教育多樣化、特色化發展,改變千校一面的同質化現象,為不同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課程選擇,適應不同類型學生創新、創造和創業的發展需求。

高中教育介於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間,是學生基礎階段的高級階段,又是學生走向高等專業教育的預備階段。這個階段教育有三個特點:第一,學生分化,價值觀、人生觀逐漸形成,自我意識日趨明顯,人生理想逐步定向,初步的生涯規劃開始產生。也是人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重要發展階段。第二,學習分流,義務教育之後經過中考,根據成績等評價進行分流,進入不同層次的學校,這是學生在人生中第一次經歷明確的差異劃分,將明確接受不同質量的教育。第三,學校的分類,有普通高中和重點高中、實驗性示范性高中、綜合高中等,學校文化和師資校舍各具特點。



(來源:中國教育報)

264DB11637F8A1AB
arrow
arrow

    bon396b3m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